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零食市场中,如何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尤其是校园消费群体,是各大品牌关注的焦点。可比克的“寻味中华”系列薯片凭借独特的文化赋能和创新策略,成功在校园市场脱颖而出,日销破近万元,成为校园零食的新宠。今天给大家深入分析可比克“寻味中华”系列的成功之道。
一、洞察消费趋势,精准定位目标群体
(一)消费趋势的转变
当前消费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期待更高,不再为“平庸”买单,而是追求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与体验升级。根据尼尔森的市场洞察,消费者更愿意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付费。Innova的调研也显示,2024年有三分之二的消费者愿意尝试新的异域美食,其中26%的消费者希望在食品饮料中看到本地菜肴风味。
(二)目标群体的洞察
校园是年轻消费群体的聚集地,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且具有较高的社交分享欲望。可比克“寻味中华”系列精准锚定这一群体,通过地域风味和文化故事,满足了他们对情绪价值与文化认同的双重需求。
二、产品创新:地域风味与健康理念的结合
(一)地域风味的开发
可比克“寻味中华”系列以“酸、麻、辣”三大热门口味为基础,开发出重庆麻辣火锅味、东北烧烤味、贵州红酸汤味、老北京麻酱味、四川藤椒牛肉味五种口味。这些口味不仅经典,还覆盖了校园消费群体的主要口味偏好。例如,重庆火锅味的麻辣刺激、老北京麻酱味的怀旧感,能够触发多巴胺与内啡肽的释放,满足解压和猎奇的心理需求。
(二)健康理念的融入
在产品工艺上,可比克“寻味中华”系列采用0反式脂肪的健康理念,原薯鲜切技术,真薯薄切厚度≦1.5mm,兼顾了口感与健康需求。这一创新不仅吸引了健康敏感人群,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三、营销策略:文化赋能与渠道创新
(一)文化赋能
可比克通过地域风味和文化故事,将产品打造成具有文化符号的零食。例如,贵州红酸汤味复刻苗族传统发酵工艺,四川藤椒牛肉味传承川菜经典,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零食,更是背后的文化故事。这种文化赋能的方式,不仅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还提升了品牌的认同感。
(二)渠道创新
可比克在渠道策略上进行了创新,通过“人货场”模型,构建了动销闭环。
1. 人:精准锚定消费需求
可比克通过地域风味和文化故事,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对情绪价值与文化认同的双重需求。数据显示,57.2%的辣味消费者每周食用2-3次,高频复购率验证了情绪价值的有效性。
2. 货:具有社交属性的产品创新
可比克“寻味中华”系列不仅具备情绪价值,还具有社交属性。产品包装亮丽,名称带有地域特色,符合年轻人喜欢分享的心理。此外,产品还具备成瘾性,膨化食品的脆脆口感能够释放心理压力。
3. 场:多元场景化消费渗透
可比克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进行了精准布局。例如,在解压追剧场景中,重庆火锅味和四川藤椒味的产品能够满足成瘾性需求;在家庭共享场景中,东北烧烤味和老北京麻酱味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口味偏好;在文旅融合场景中,贵州红酸汤味的产品能够作为“可携带的地域文化符号”被游客选购。
(三)成功的渠道执行策略
可比克在渠道执行上,采用了“买得到、看得见、乐得买”的策略。
1. 买得到
针对不同渠道和场景,推出不同包装规格。例如,在外卖平台推出便携小包装30g,在校园渠道重点推广56g和100g两种规格。
2. 看得见
在线上,可比克携手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发起“可比克大学生直播赛”,通过直播创客的形式,提升新品的知名度。在线下,可比克在全国100+所高校落地300+场活动,预计招募240个学生团队,落地500场校园活动,提升线下转化。
3. 乐得买
通过文化赋能和创新策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贵州红酸汤味的产品与地方旅游IP联动,作为“可携带的地域文化符号”被游客选购。
四、品牌与市场的双赢
可比克“寻味中华”系列的成功,不仅为品牌带来了市场增长,也为校园零食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文化赋能和创新策略,可比克成功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成为校园零食的新宠。未来,可比克有望在1300亿的膨化食品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实现品牌与市场的双赢。
总之,可比克“寻味中华”系列的成功,为传统零食品牌提供了破局样本,验证了“国民基因+年轻化表达”的战略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