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视频上博物馆 vlog 的爆款,到小红书上博物馆出片攻略的刷屏,再到朋友圈里博物馆打卡的热潮,博物馆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新宠。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 7264.87 万人次,日均流量超 1000万人次,博物馆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这股“文博热”不仅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引发了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今天给大家深入剖析博物馆“破圈”背后的趋势,为品牌和商家提供新的营销思路。
一、博物馆:城市经济新引擎,文旅流量新入口
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文化殿堂,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到各地的特色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以及聚焦细分行业的青岛啤酒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博物馆以其独特魅力带动周边景区和商业体发展,催生了新的文旅模式。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 14 亿人次,较 2023 年的 12.9亿人次再创新高。品牌和商家可以抓住这一趋势,与博物馆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或活动,借助博物馆的流量和文化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二、博物馆 IP 文创兴起:从“文物复刻”到“跨界共生”
博物馆文创产品从最初的文物复刻、纪念品,发展到如今兼具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创新产品。以洛阳博物馆的“断货王”朱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等为例,这些文创产品不仅以珍贵文物为灵感,还通过现代化设计和实用功能,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甘肃省博物馆的抽象绿马、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毛绒挂件等萌化、趣味的产品,也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品牌可以挖掘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博物馆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将文物元素植入现代生活场景,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释放。
三、沉浸式体验经济崛起: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消费
数字技术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生产力和吸引力,让游客体验“可触摸的历史”。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小程序、青岛啤酒博物馆的《觉醒的酿造师》沉浸式实景穿越剧游等,通过 VR、AR、AI等技术,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品牌可以借鉴这一趋势,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消费场景,如沉浸式餐厅、沉浸式主题公园等,让消费者在体验中感受品牌文化,增强品牌记忆。
四、研学市场井喷:从“参观讲解”到“深度参与”
随着教育理念的升级,博物馆研学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临朐县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等推出的研学课程,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品牌可以与博物馆合作,开发研学课程或活动,将品牌理念融入其中,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品牌认同感。
五、博物馆与餐饮融合:“一博一咖”已成为常态
博物馆与餐饮行业的融合,形成了多元化消费场景。三星堆博物馆的堆堆堆 MUSEUM COFFEE、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宫角楼咖啡等,不仅提供高品质的咖啡,还通过创意设计和文化体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品牌可以考虑与博物馆合作开设主题餐厅或咖啡店,打造独特的消费体验,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
六、新中式生活美学:国潮消费融入日常
“新中式生活美学”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国潮消费融入衣食住行。品牌可以深入挖掘中式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自身产品特点,推出具有新中式风格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博物馆的“破圈”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品牌和商家需要紧跟趋势,创新营销策略,与博物馆合作,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