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我国过去对于职业人员的认证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人事部与相关部委及其所属机构组织的职称考试,如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二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所属机构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最初被称为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针对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中操作岗位的人员,2000年劳动部门在90个职业(工种)推行“准入”做法。三是由有关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中介机构组织的培训认证考试,如国家旅游总局组织的“导游员上岗证书”考试;中国师协会开商业技展的全国营销职业人员资格培训认证;以及中国策划学会和中国策划学院联合组织的中国注册策划师和专业策划师培训认证考证都属于这一类。 具体到从业人员资格的限定上,有两种不同的要求,一是执业资格,属强制性的,即从业人员开业、独立经营和从事经纪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一般是指对社会关系、社会公共利益、人身健康和安全有重要法律责任的职业,如律师、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的医生等。这些职业的执业资格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二是职业资格,即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社会化认证成必然
据了解,为适应WTO规则的有关要求,我国政府相继修改、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规,清理和废止了一批行政审批规章,如去年7月1日全面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变,社会经济活动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其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影响尤为明显。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原则和规定,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少数具有重要法律责任的执业(从业)人员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组织资格认证并设定职业准入外[如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药师、注册建筑师等],地方政府、国务院各部委不得自行设置有关职业资格准入或其他行政许可性规定,已设定的要废止,其中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颁布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即劳部发第6号令)和其他部委、地方政府设定的关于公民个人的职业准入规定,绝大多数职业资格的培训认证工作主要由专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自主组织实施。应该说《行政许可法》的全面实施为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也为中国社会化职业培训认证品牌的涌现提供了法律保障。
认证是否权威 看三个标准
“中国社会化给职业教育培训认证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无法简单地用好和坏来判定一个培训认证机构,该机构的认证是否权威最终还得由人才市场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来判定。”殷大锋主任说,目前国内各种职业教育培训认证网络体系还不够健全,职业教育培训认证工作机构数量还不够多,参与人数在各职业、等级上分布也不平衡。就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或社会人才参加某个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时,一要看该培训认证体系是否健全(看其是否有健全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工作规程,看培训机构是否有培训资格,看培训和认证是否分离);二要看其培训认证是否规范、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师资阵容是否强大;三看其认证机构的信誉和权威性。 当然,面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这种社会化趋势,要转变观念的不只是大学生,还包括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产品知识含量提升必然会引起各种职业门类变化及求职人员比例的变化,还促使传统职业和新兴职业对人才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员工的终身学习已成为职业培训教育的主要目标,那种单靠传统学历教育一次“充电”,然后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本报记者)